面對孩子的請求—該幫忙還是該拒絕
孩子平安誕生後,我們想盡辦法的要滿足孩子的需求。希望他可以平安健康的長大,一眠大一寸。最好像吹氣球一樣,一下就長大成人,而我們卻還不會老,該有多好?但那只是電視裡的跳鏡,真實人生,得一步一前進,半步都別妄想,要偷懶跳過。
當孩子愈來愈大,開始表現出學習的欲望與能力時,我們還要幫他們滿足他們的請求嗎?面對孩子的請求幫忙,該幫忙?還是該拒絕?
這要看孩子的能力發展和心理發展。當孩子還小,剛學會自己穿衣穿鞋時,他對衣著選擇的喜好,也同時出現。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,大人應該都面對過,孩子在幼兒園上學前,為了要穿什麼衣服而堅持己見,不肯就範的情形。
孩子有喜惡,我會尊重他的意見。反正,是穿在他的身上,他開心,舒服,最重要。他會自己穿衣褲,綁鞋帶後,我從不插手,只等他自己打理好一切。
關於孩子提出幫忙的需求,一般來說,只要是他能力所能及的事,我都不會給予幫忙。因為,愈幫忙孩子會愈懶,你會變成他可以聲控的僕人,這是剝奪了他學習與對自我負責的訓練機會!只是,有時如果是順便幫忙,或是一起享受共同處理家務時,就另當別論。
對於孩子提出幫忙,是關於心理層面的事,我會特別給予協助並鼓勵他。比方說,我的兩個兒子,在小四小二時,就可以結伴去寵物店買鳥飼料,去超市買牛奶生鮮。對於他們熟悉的東西,他們有能力選好物品後付錢,把物品帶回家。
但是,對於他們從沒買過的東西,他們會猶疑與掙扎。那天,要送小五的弟弟上美語課,讀國一的哥哥說他順便要去買文具,我說:「那你順便幫媽媽買金雙氧。」哥哥說沒買過他不要幫忙。我說:「哥哥,你做得到的,你進入店裡,就說要買金雙氧,店員就會拿給你,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」
我們再度碰面時,哥哥喜上眉梢的說:「媽媽,我可是跑了兩家店才買到金雙氧耶!」我說:「哥哥,謝謝你,你好棒,幫了媽媽一個忙!」在鼓勵與勇於嘗試下, 哥哥外在行為能力的版圖,又向外擴大了一些,而內建無形的自信心,也加強了一些!這些生活上的訓練與學習,正一天一點蓄積著孩子的能力。
讀小五的弟弟,可以在晚上八點多,自己一個人騎單車去逛他喜歡的夾娃娃機店。但是,卻拜託我陪他去買電池,因為他說他不知道五金百貨的電池放在那裡。
到了店家,弟弟馬上看見電池,我說:「你拿去櫃檯,問阿姨多少錢,要記得跟阿姨說謝謝!」櫃檯阿姨看見我在教孩子買東西,也用鼓勵的口氣跟他說:「你來店裡,如果找不到要買的東西,也可以問阿姨,你要買的東西放在那裡?這樣就會自己買東西了!」阿姨的親切態度,讓弟弟靦腆的笑了,他的笑容裡,飄揚著如釋重負的我知道了,我學會了!
這是一個充滿溫暖,與互相幫忙的社會。常常,在教導孩子時,會得到很多無形卻有情的幫助。在外面,我也會對別人的孩子溫暖,因為,我知道,他們也在學習。孩子,是我們生的,但是,是整個社會在幫我們一起教養與引導孩子成長。 對別人的孩子也溫柔、溫暖一些,一如我們也希望,自己的孩子被他人所善待。
面對孩子請求幫忙時,如果是他能力所能及,盡量讓他自己完成。如果是他不曾做過的事,就鼓勵他,或陪著他完成,這樣,他會愈來愈有信心與能力!